泣血十一载,维权路上独行侠(续)
初见马萍,难以抹去的心痛
2010年的10月11日,是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子的日子,此前一天我从北京赶到了呼市。清晨的呼市飘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显得更加的凄冷,我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风景,心里想的只是第二天开庭的事情。出租车载着我在小雨中横穿过这个不大的城市,在一个离法院不远的小旅馆停了下来,选择这里是为了方便开庭,由于对城市不熟,我怕赶上如北京一样的早高峰堵车而耽误事情。
随同马萍来的,有她的爱人、三哥,还有三个证人,他们为了这次的案子,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在本就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又增加了新的负担,一行六口人的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对这个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一整天的时间,我都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谈这个案子的始末和细节,有些情况只有通过马萍自己的口才能说得清楚。虽然坐了一夜的火车没有休息,但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连着一天都在和他们交流案子的情况,还有一些案外的事情。从交流中,我渐渐认识了马萍这个人、认识了这个家、认识了这个案子。
仗义的三哥,传奇的兄妹情
陪同马萍来的三哥,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精明的人,全身上下收拾得干干静静,跟他聊天,才知道他是宁夏银川人,曾经是煤矿的工人。原来我并没有刻意关注马萍的三哥,可当他跟我说起他们兄妹的传奇经历时,我才从内心里深深地佩服这位年近六旬的三哥。
马萍的这个三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了宁夏银川的一户人家,当时家里的小孩儿多,马萍父母已经无力养活所有的儿女,也就是说,马萍的三哥还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妹妹。
他们兄妹的相识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那是2006年,年迈的父亲带着病重的马萍银川去求医,恰好和马萍的三哥住在了同一个病房,只是当时他们相互不认识。由于经济拮据,马萍的治疗费是一个大问题,无奈之下,年迈的父亲想到了自己在银川还有一个儿子,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老父亲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送出儿子的那家的地址。凭着记忆,老父亲找到了当时的地址,天可怜见,当时的那家人并没有搬,找了一圈,却原来要寻找的人就在自己的眼前。
得知几十年没见的父亲和妹妹居然和自己同一个病房,三哥完全懵了,可是任凭老父亲怎么说,三哥都不愿认这个父亲和妹妹,在他的心里,还怀有着对父亲深深的仇恨,或许在内心里还在责问“当初为什么狠心把我送人,现在有了难了就想起我来了?”。促使三哥改变主意认亲的,是老父亲的一跪,看到自己的儿子不愿意认亲,年迈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跪了下来,不是为别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看到皓首白发的父亲跪在自己的面前,本性善良的三哥再也无法心硬下去,他认下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同时也等于是接下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
没过多久,老父亲就与世长辞,在临死前,老父亲拉着他的手,恳求他一定要帮助马萍讨个公道,他默然同意了。于是,从2006年开始,三哥就陪着这个刚认亲不久的妹妹,陪着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走上了漫漫的维权路,也舍出了自己晚年的幸福。
用三哥的话说,他自己的家人全部反对他认这门亲,反对他为了马萍的事情奔波。可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老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无法推卸这份责任,有的时候他不得不骗自己的家人,以出去跑生意的名义赶到远在内蒙的马萍的家里,照顾她,陪着她打官司。如今的马萍,已经对三哥产生了深深的依赖,而三哥为了马萍的事情,已经自己垫进去了几万元的费用。除了钱以外,三哥还要和妹妹一起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几年风里来雨里去,三哥给了马萍无私的支持,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
听完三哥的讲述,我不禁唏嘘感叹,语言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澎湃之情。
泪洒法庭,控诉单位的恶行
10月11日上午9时,内蒙古高院准时开庭审理案件,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作为被上诉人的巴市人民政府,还有作为第三人的乌中旗地税局,二打一的局面。庭审的过程如同往常,不同的是,作为第三人的乌中旗地税局貌似取代了市政府的位置,俨然成了实质上的被上诉人。在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对于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争议非常激烈,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争议焦点集中在马萍是否被打、被打是否因收税原因、事发时间是否为工作时间三个方面。
面对单位对事实的矢口否认,特别是歪曲事实,本就精神脆弱的马萍再也无法忍受,十一年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压抑在心头的委屈汇聚成满腔的怒火爆发了出来。马萍拍着桌子指着坐在对面的副局长质问,质问他局里这十一年来是怎么对待她的,质问其作为主管领导良心何在。说到最后,痛苦至极的马萍已经泣不成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法庭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我想,此时无论是法官、律师、当事人、还有旁听人员,在自己的内心都已经对这个案子的前因后果、是非曲折都有了一致的判断了吧。如果不是确有其事,有谁愿意舍弃一辈子的幸福、舍弃一家人的幸福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结果呢?
期待驱散心灵寒气的阳光
庭审的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等我们走出法庭时,天空已经放晴,太阳照在身上,驱走了体寒,可是我不知道,马萍的心寒是否能够被法律的阳光所驱散,但愿吧!但愿她一家平安!
本图文系义联原创,版权归原作者及义联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杨藜)
- 上一条文章: 调查取证“历险记”(三) ——一次成功的调查取证经历
- 下一条文章: 无名星座——写给义联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