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公益的生命力不止在感动,也在专业

作者:黄乐平 来源:本站原创 2010/8/18
分享到:

弹指一挥,暑往寒来,义联走过了两个年轮。与初创时相比,人员增加了一倍还不止;接待咨询、援助代理的案件则增加了十倍还多;义联也从圈内人尚不闻知,到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所了解,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公益历程。2009129义联获得首都慈善联合会评选的唯一“慈善公益明星集体”,即是对过去这段历程的肯定。在经历了无数个感动的公益场面后,我们也深刻的体认到,公益生命力不止在感动,也在专业。

没有那些感动的瞬间,没有那些感人的事迹,就不可能有义联的初生与现在。

义联创始人在工伤维权面前的艰难求胜,让一个出道不久的执业律师看到了身后的无数双求助的眼睛,基于个人的情感而一头扎入这个既费力又赔钱的维权事业。为了信守“我们的热线从不间断”的承诺,在人手极为紧张的初期,尚未踏出校门的志愿者朱茂林,放弃了一天1000元钱报酬的劳务费,而坚守在热线电话旁边,“宁失千金,不失一诺”品格,让义联热线成为了劳工心目中“工伤120”。“应援尽援,一援到底”是义联对劳动者庄严的承诺,融入了义联人的心灵与血液,为了不耽误受助者在通州区法院的开庭,住在昌平的律师刘国威就在办公室和衣而睡,一大早赶往通州,终于为劳动者赢得了诉讼。当高龄75岁的老妈妈蹒跚的来到义联申请资助时,得知老人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来自上海的项目助理甄丽莉主动把自己从家带的早餐让给了老人,老人临走时,她把自己钱包里所有的钱都给了老人。类似的情景在义联还有很多……

义联人执著于公益的热情,感动了很多劳动者,得到了他们的高度信任。超过20个省份的劳动者亲自到北京来向义联求助,一位历尽坎坷的劳动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来北京找劳动部要文件,找最高院要解释,都没有用了…….来找义联要说法。”他们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我们的工作表达自己的心意,一位从天津来的劳动者,专门抱了一个西瓜过来表达对义联工作人员的感谢;因为残疾而无法到北京登门感谢的求助者,千里迢迢通过快递给我们寄来锦旗;还有劳动者用自己的手艺刻印了一块石匾,表达对我们的感激…..不许收受受助者的任何馈赠物品是义联人一贯的要求,但是,面对受助者表达感谢的方式,我们心里真的充满感动,也激励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这项事业坚持下去。

在长期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光有感动的热情对于公益事业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更需要专业。

义联对工伤处理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案件代理的形式开创了工伤保险审判实务的几个先河:杨某扩大性自杀认定为工伤是国内首例“自杀认定工伤”的判例;赵某在外出开会过程中洗澡被认定为“工作范围”,因洗澡发生的伤害认定为工伤也是义联律师在对法律规定进行深入剖析后结合法学理论推动成功。辽宁省阜新市许某一家一起工伤三条人命,在法律程序已经终结的情况下,义联律师出具的专家意见书使得案件重新启动再审,之后义联律师几上东北,参与案件庭审,最终帮助许某一家获得了迟来的赔偿。在立足工伤法律实务处理的同时,义联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全面开展工作,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面对43名农民工集体讨薪的案件中,义联律师主动开展调解工作,在先后组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了四次协商谈判后,终于劳动者获得了23万元的赔偿。针对各种不同的用工行为,义联律师在劳动关系法律问题上下工夫,先后帮助劳务派遣、劳务承包、非法用工、跟随个人(包工头)打工形式的劳动者确认了劳动关系或者获得了赔偿。义联的专业性使得自身的发展始终保持了稳定和特色,为公益事业的开展和推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人常怀感动之心是公益事业的生存之本,而专业是公益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未来之路上,义联将保持感动的心,走公益专业化之路,并将此传递出去,愿公益事业持续发展、天下劳工不再有伤痛。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