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义联联合海淀区政协委员工作站成功举办“非正规就业工伤保障问题”研讨会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2020/12/16
分享到:

2020年12月15日,由海淀区政协中关村创业大街(工会界)政协委员工作站、黄乐平委员工作站主办,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义联社会工作事务所承办的“非正规就业工伤保障问题”研讨会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拓荒族众创空间三层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海淀区政协常委、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义联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黄乐平主持,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政协、海淀区总工会与海淀区人民法院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全国律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专业委员会、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半月谈杂志社、劳动保护杂志社、中工网等媒体记者,以及特邀嘉宾外卖工友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的第一阶段是来宾介绍及领导致辞。
主持人黄乐平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研讨会的背景、主题及议程。他提到义联团队从2004年至今一直在关注劳动者工伤权利问题,坚持每年在工伤保险领域至少出版一本专著或发布一份调研报告,从早期的农民工工伤维权问题、职业病问题、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问题到现在的“非正规就业者工伤保障问题,始终坚持在工伤保险研究与实践的第一线。他还提到本次研讨会的形式极具开创意义,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次新尝试,政协组织的民主协商与社会组织的民主协商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希望通过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反映社情民意,推进集思广益,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吸收各界专家意见与建议,以便更好的维护与推进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伤权利保障。

 


海淀区政协常委、海淀区政协社会与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秀荣在致辞中指出,黄乐平委员带领的北京义联团队为农民工、外卖员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工作非常有意义,并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认为关注非正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问题极具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尤其是新业态属于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模式,对外卖员的工伤权利保障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她对会议邀请到社会各领域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这样一个公众非常关注的前沿话题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义联研究团队在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研究成果,向区政协及有关决策部门提交有价值的建议。

 


研讨会的第二阶段是调研报告发布。
北京义联社会工作事务所研究员郝正新介绍了《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护——北京地区网约配送员职业伤害调查报告(2020)》的主要内容。郝正新研究员首先将2020年报告与2019年的报告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2020年报告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完善和创新。随后,她提到报告的背景、研究方法、调研结果,指出商家出餐慢、送餐时间短、路线设计不合理、平台的高度控制和监管等是外卖员发生职业伤害的主要原因。她还简要地介绍了外卖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工作特征、收入来源、劳动权益保障等情况,指出外卖员对工伤保障有迫切的需求。紧接着,她深入分析了国内保障外卖员职业伤害的两种地方实践模式,并与台湾地区、巴西的经验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可以借鉴的国内外经验。最后,她提出应当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多管齐下来保障外卖员的劳动权利。

 


研讨会的第三阶段是嘉宾讨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二级巡视员周永波表达了对研讨报告的肯定,并提出新业态群体的工伤保险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国际劳工组织、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探讨如何解决该群体的职业伤害问题。他还提出,可以针对新业态群体设计新的工伤保险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工伤保险处副处长杨榕报告了人社部关于对新业态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险工作的进展,并提出在研究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她还深入地分析比较了将新业态群体纳入到现有工伤保险制度和为新业态群体新工伤保险制度这两种做法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在进行抉择时应当考虑该群体的实际需求和意愿。

  

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马千里建议调研报告可以增加外卖员遭遇职业伤害的类型、概率等内容,以及为该群体建立职业伤害保险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保障外卖员的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是立法的首要目标。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副处长郭勇表示,需要厘清外卖员与平台企业或者是代理商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如果界定不清,那么也无法划清各自的他权利义务,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因而建议报告中可以增加劳动关系的研究内容。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翁仁木表示2020年的报告与2019年的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建议新业态群体的职业伤害保障应当在借鉴地方和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并落实平台和代理商的职业保障责任。他还提出,可以参照印度的做法,针对平台专门设立一个社保基金,有平台、政府、工人三方共同缴纳。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闫冬提出单独的商业保险对于外卖员的职业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商业保险是一次性补偿,难以保障工伤者的后续治疗,而工伤责任方面,要落实用人单位的职业保障责任,尽量让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

 

法制日报记者陈磊表示,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说,政府需要回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新业态的实践用工存在非劳动化的现象,政府政策是否回应了这个变化,是在原有制度上完善,还是在新制度上突破,这需要政府在立法、政策等方面做出回应。他还提到,如果未来的工伤保险政策还是围绕劳动关系的话,就滞后了社会的发展,之后的工伤保险应当是一种职业保险,需要突破社会劳动关系范畴。

 


全国律协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晓莲提到,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小时工等、还包括新业态,这意味着政府层面已经承认了部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范畴之外,而司法实践中工伤认定需要确认劳动关系,这从政策层面来看,是存在制度割裂的。因而,需要为外卖员提供劳动关系的基础保障,以及解决该群体在实际维权方面存在的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孙树菡肯定了报告的创新和完善之处,提出新业态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可以先建立,之后逐步在实施中完善。

 


原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巡视员关彬枫肯定了报告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本优势,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如交通法规等制度、文化、意识等的培训,最大程度上预防职业伤害。

 

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总工会副主席林志军提出工会借助线下提供法律咨询、线上宣传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帮助,今后工会也也一定会履职尽责,保障职工的权益。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乔庆梅提出,工伤保险是否困在劳动关系,与企业风险是否完全转移有关,如果要求企业承担全部的用工风险,则将企业与劳动者置于对抗的状态,反而不利于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研究员彭晨指出社会上应基于外卖员更多的尊重,不能对外卖员进行职业歧视,并倡议关注女性外卖员的职业压力。外卖工友代表陈春雷谈到目前商业保险在理赔条件上非常苛刻,并且平台对外卖员的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利以及其他福利待遇保障上存在不足。

最后,主持人黄乐平作研讨会小结,再次对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了感谢,并提出研究团队将在吸收各位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调研报告,争取为非正规就业者工伤保障问题贡献更多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圆满落幕。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