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义联召开“北京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保护研讨会”

作者:义联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2017/6/12
分享到:

 2017年6月10日上午,由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举办的“北京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保护研讨会”于北京理工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召开,《北京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调查报告》于研讨会上发布。北京市建筑工会主席宋丽静、原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巡视员关彬枫、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法律监督处处长关祥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调研员牟达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孙树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蔡和平、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海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北京市人社局仲裁处副调研员杜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庭长刘建刚、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社会工作师李大君、义联主任黄乐平、副主任韩世春、项目部部长高增云、研究员张舒迟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由义联中心主任黄乐平律师主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官员沈恩慧女士、来自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工友之家、大爱清尘基金、鸿雁之家、土逗公社等公益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工网、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财新、澎湃、法律与生活、劳动保护杂志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本次会议。针对北京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与会专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建筑业工人权利状况仍不容乐观 新生代务工者特点凸显


近年来,建筑工人劳动权利保障状况持续受到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关注。许多新闻事件和研究成果均反映出,诸如包工制下的劳动合同缺失、工伤发生率居高不下、职业安全教育的覆盖率不高等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的各种痼疾仍未获根本性解决,法律培训与援助对改善建筑工人的权利保障处境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仍然有待强化和扩展。为探索扩充现有制度功能影响覆盖范围、加强对建筑工人权益切实维护的新途径,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在原有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在该项调研基础之上,研究编写了《北京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希望能在此次会议上收集各界的建议和意见,服务于日后更好地开展建筑工人劳动权利保护工作的需求。


    义联研究员张舒迟首先结合调研的相关数据和访谈内容,对《报告》做了系统的介绍。《报告》的第一部分呈现了建筑工人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劳动状况,数据反映,建筑业农民工当中有97%是男性工人;40左右的工人是建筑业的主力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最高学历为初中的人数最多。劳动状况的数据反映出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偏低;对劳动合同了解程度不足;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短等问题。说明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权益状况仍然缺乏有效的保障。

 

    


    尽管因为建筑业工种多是高危险、重体力劳动,而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为吃苦耐劳,并且以养家糊口为择业的首要目标,使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年龄偏大,但是在调研的对象中,仍然有近一半的工人年龄在40岁以下。义联研究员介绍,在访谈中他们了解到,新一代建筑业工人具有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参与程度更深、追求更高水准的劳动条件和职业前途等显著特点,对原生家庭和生活群体的依附程度也不断降低。

 

解剖高校讨薪个案样本 包工制对维权行动的利弊


《报告》第二部分介绍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的建筑工人讨薪案例。借由这起近期发生在较为特殊的高校环境中的案例,《报告》深入探讨了建筑工人集体讨薪事件中各方的利益关涉,重点解析建筑工人在行动中动员的社会资源。在静态的社群发育状况和动员潜力描述的基础上,讨薪事件所呈现出来的工人维权行动新特点成为本部分的关注重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网络交往平台大大增进了工人之间超越传统亲缘、地缘关系的联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克服了建筑工人对工作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疏离状况,提升了他们对公共资源的可及性和运用能力,促进了工人组织程度的提高。此次事件中,组织者之一的包工头并未直接出现在现场,而是通过手机等工具进行远程“遥控”,提高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效率。互联网维权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可能大幅度弥补劳方和资方之间对话地位不对称的现实,使劳资纠纷尽快进入集体协商阶段,并在专业化机构的帮助下,使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高效的解决。


    本次事件的另一大特点,是包工头充当了集体维权行动的组织者。由于工资分配的分歧发生在总包方和劳务公司、包工头之间,很大程度上,包工头与普通工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构成了二者结合行动的经济条件。同时,包工头与普通工人间除了乡缘和亲缘的联系外,也有较为深厚的同业经历,一些包工头在几年或十几年前,自己也是建筑工人,这些条件有利于包工头带领工人开展维权活动。然而,当薪资纠纷发生在包工头与普通工人之间,或者包工头选择和建筑公司站在一起的时候,工人维权的组织性就将大大下降,不仅策略选取可能不得当,工人们面对资方的分化以及政府部门的压力时也会更容易妥协。此外,包工头的参与也使讨薪的正当性评判产生了分歧,甚至可能出现包工头利用工人的行动付出,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情况。因此,一种更为巩固和可靠的社群内部组织,有赖于普通工人之间横向联系的发展,这又有赖于建筑行业用工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市场化。同时,一种与双方均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专业化第三方的介入,也将更有利于工人权益的维护,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关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后,报告基于扎实的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专家建言献策 落实建筑工人劳动权利保护政策的途径


针对义联报告的内容,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而精彩的点评和讨论。宋丽静主席指出,义联一直以来关注建筑业农民工,现本次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代表了今天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需要多方关注和推进的长期工程。农民工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等在今天都有所增进,但是农民工实际拥有的权利和法律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牟达泉处长表示,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为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筑业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农民工的权益是广泛的,法律赋予的权益他们都应当具备,劳动权益是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中国整体人口虽然多,但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民工是很宝贵的人力资源。现在农民工年龄偏大,劳动者创造财富,我们如何保护好这些人力资源,如何把农民工的问题和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都是非常重要的。

 

    


    孙树菡教授提出,新一代的农民工群体很少有进入建筑行业,是一个很严峻的现象。李大君认为,包工头是讨薪的重要组织者,但是劳务公司成为讨薪主体的现象越来越常见。随着工程的减少,工人议价能力减弱,工资增幅很低。劳务层层分包的消除,将大幅度减少工伤和欠薪问题的发生,劳动监察等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工会系统也应更积极地作为,使深入社区的工会系统服务站真正活跃起来。

      

  


    关祥坤处长从工会法律工作出发,谈到建筑业行业中各方的关系较为复杂,权责不清楚,如何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难题。建筑工程有特殊性,但是还是要按法律的规定来办事。在处理工伤问题的时候,将发包方、总包方、分包方和包工头等方面都设为连带责任,这可能是帮助解决工伤问题的一个方法。另外,工伤程序以及劳动争议的程序应当简化,减轻劳动者诉讼负担,避免恶意诉讼或缠诉等问题。

 

      


 

关彬枫副巡视员最后总结说,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现状的种种问题,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劳工政策是不够完善的。建筑工人是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集体维权、发挥集体谈判的作用,规范企业的运行,方可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

 

      

 

      


   其他学术界或实务界的嘉宾均从不同角度,对报告的内容、方法、技术和建议等部分提出了大量诚挚和细致的建议。义联工作人员也表示,将认真考虑和吸收专家们的意见,融合进入报告已有内容并向社会传播,以期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指导评论,帮助专业法律援助机构寻找到更好地支持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其劳动权利的新道路。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