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志愿者日志之——项目意义及感想

作者:毕文芳 来源:本站原创 2010/8/18
分享到:

志愿者日志之

——项目意义及感想

             ●毕文芳

我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各项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我也很快在几个项目负责人的介绍与帮助之下对各项工作逐渐地熟识起来,对这个项目的整体安排及具体工作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接打电话以及接待活动,还有整理案卷材料,首先我对这个项目援助的对象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为这个项目援助的人群主要是受过工伤或者职业病的农民工,也是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我注意到这些当事人的年龄段大多在3055之间,大多也是男性。首先从年龄段来说,正值青壮年时期。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受伤,对他们本人的损害自然是相当巨大的。因为他们中间绝大多数已经建立家庭,并有学龄期子女需要抚养。同时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社会保障机制也相当不健全。因此,他们一般也需要赡养自己的双亲。而根据农村的生活特点,一般情况下,男子外出打工,女性就不得不在家照看田地,自然只有以地为生了,其收入情况可想而知。虽然科技的发展不至于让他们完全地靠天吃饭,但农业的收入毕竟只有有限的那么一点。所以,通常情况下供养家庭的重担只能落在了男子的肩上。而往往一个家庭需要供养的人数为四五个,这些人包括申请人自己的基本生活花销虽依地

域而有所差距,但通常只能收支平衡而已。一旦当事人在工作中不慎受伤,不但直接影响了自己的收入,乃至整个家庭的支撑也动摇了。更为严重的是,申请人自己的健康被破坏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很有可能会面临与单位或雇主解除劳动关系的危险。显而易见,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由此中断,不得不陷入困境之中。一家之难是小,倘若集群体之不幸于一朝,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注意到在一些人的感谢信中提及了自己在遭受不幸,多处寻访无门时,除了自己的痛苦与无奈之外,更有甚者产生了对社会的怨恨。可见,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暂时的经济困难问题,更多的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抚慰,重燃其对社会的期望。

另外还有相对少数的2030岁之间的年轻农民工,对他们来说,也许没有庞大家庭的负荷,但青春年少之时遭受挫折,也是他们一生的不幸,也许相对于那些饱经风霜的中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痛苦程度更甚。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当事人才30左右,但工伤却造成了二级伤残。因为伤残之后,工作没了,严重的残疾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治愈,随之,妻子也提出了离婚,更是雪上加霜。我虽痛心之极却无能为力,也只能叹其不幸怒其不公了。幸好有这么一个援助的活动,虽然相对于他们巨大的需求来说只是很少量的资助,但多多少少地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希望,让他

们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另外我也注意到了受援助人的文化层次,大部分是中学程度,其次是小学,还有个别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另外在我19日整理的材料中还有一个读过大专的20多岁的女孩。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工伤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我并没有做过调查,但管中窥豹,在这里大胆地推测一下,应该跟这个情况差不多。从目前国情以及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出发,我认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程度是其从事体力劳动这一行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像某些当事人所说的,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技能,那么所能做的也许就只有做体力劳动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不能掌握一种生存技能,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进城务工,或在建筑行业,或在制造行业,从事一些或难或易或轻或重的劳作,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趋利避害,人之天性,他们又何尝不想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谋一职业,不必日日风餐露宿,甚至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致生命会随时遭受损害呢。

以上是我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想,还没有形成体系。我还会继续参与下去的,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总之,悲天悯人也许不需要,但怀有一颗慈悲的心,感恩的心,并因此而奋进的心,我想是参与之人应该具备的吧。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