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北京日报】网约工“工伤险”谁来保障?义联工作成果受肯定

作者:代丽丽 来源:北京日报 2021/1/14
分享到:


去年底的一天,43岁的“饿了么”骑手韩某伟倒在了第34单外卖配送途中。平台“出于人道主义,愿给家属提供2000元,其他则以保险公司理赔为主”的做法引起网友不满。此后,饿了么表示,将为猝死骑手提供60万元抚恤金。此事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其引发的关于新业态网约工的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却值得深思。

互联网+时代,以外卖、代驾、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者大量涌现,灵活就业已成为当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方式。新业态从业者也被称为“网约工”,他们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与对方进行利润分成。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缺失问题渐渐凸显。


尴尬一  劳动关系不明 社会保障缺失

网约工与平台之间究竟算不算劳动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

一旦网约工出现意外事故,劳动者本人以及社会舆论通常都会将矛头对准用工平台,并认为劳动者与平台存在劳动关系,平台理应负责到底。但现实情况却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未有官方文件明确,已有的司法判决结果也迥然不同。

比如2014年宜行公司代驾司机孙某的案子,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起网络预约平台与其下属的驾驶员之间劳动关系的确认案件。最终,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均认为孙某和宜行公司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2016年,提供上门服务的美甲师冯某状告“美美哒”APP,也被判定双方不构成劳动关系。2017年,7名厨师告“好厨师”APP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则被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从已有的司法实践来看,网约工被认定与平台存在劳动关系的案例比较少,多数情况没有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合作关系,你提供平台,我在你的平台上获取订单,赚了钱两头分。


尴尬二 商业险覆盖面窄、理赔率低

外卖员小杨说,自己当初和公司签的是合作协议,就是从平台接单,然后公司收取一定的信息费,公司没有提到“五险一金”,但是他们的收入里面每天会被扣除3元钱,这3元钱就是平台给外卖员上的商业意外险的保险金。“如果因为骑车过快闯红灯,出现事故需要报保险,就要先上报公司客服,客服会找保险公司的人再去对接。”

即使有这个商业意外险,实际作用也十分局限。在“饿了么”骑手韩某伟猝死事件中,按照相关保险协议,他的身故赔偿金额仅为3万元。

“我以前在送货的过程中摔过一次,导致手骨骨折。但是医院无法开具伤残证明,所以并没有拿到应有数额的保险金。反而由于系统检测到长时间不上班,被公司除名警告。”“请律师要花钱,很多人连律师费也出不起,于是选择自认倒霉。我到现在都没有弄懂保险。很多人为了赶时间,也不报保险。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骑手,撞了一个行人,骑手受伤很严重,我问他说报不报保险,他说不报,说报不了。”几位骑手都表示对保险公司理赔条款的规则不太了解,许多情况下也无法获得损失赔偿。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就更少了。

目前,各平台企业主要通过意外事故商业保险来应对职业伤害的风险问题,这种商业保险的缴费主体是劳动者,同时也存在覆盖面较窄、理赔率偏低、保障水平不足的问题,难以充分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
外卖员陈国江说:“目前购买的商业保险不能给骑手们带来真正的保障,我们愿意承担政府部门提供的工伤保险的费用,但不愿意额外支付商业保险费用。”


现状 网约工们几乎都是在“裸奔”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的。网约工没有固定劳动关系,这也意味着社会保险常常处于“裸奔”状态。包括骑手、微商、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以及各类靠“网”生存,上门服务的厨师、美甲师等等,目前大多处于社会保障缺失的状态。

以网约工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骑手群体来说,他们最看重的社保项目并非白领们最关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是五险当中并不起眼的工伤保险。在一线城市打拼的骑手们,大多是外地人,很多人都在老家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或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才是他们最无能为力的一件事。

北京义联社会工作事务所近日发布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北京地区网约配送员职业伤害调查报告》提出,根据相关法律,只有与特定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才能享受工伤保险。这导致新业态从业者中的灵活就业者群体不能被纳入现有的强制性工伤保险体系。

“困在系统里”的骑手们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争分夺秒,疲于奔命,这导致他们违反交规、与死神赛跑,成了高危职业。

所以,一份工伤保障对骑手群体来说更有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设计是以传统的、规范的劳动关系为基础设计的,缺乏对灵活就业者的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安排。


呼声 纳入已有体系或者新建保险制度

实际上,关于网约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得到了业内关注。为他们建立工伤保障制度也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是将新业态从业者纳入原有的工伤保险制度,还是给这类人群新建一种保险制度?业内存在两种观点。

前者的优势在于:现行的工伤保险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有相对稳定的经办队伍。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例如,平台会担心如果把这部分人纳入到工伤保险制度里来,会不会默认为这些从业者跟平台有了劳动关系,进而要求平台为他们缴纳五险。

工伤保险制度里面还规定了几项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例如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这些责任如果让平台来承担,也存在很大困难。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等并没有把新业态从业者纳入到社保的参保范围里面来,所以这项工作还会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修法问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以重新设计一套适用于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但这种方法也会带来制度过于碎片化,基金容易穿底等问题。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理事长黄乐平提出,不管是建立新的职业险种,还是纳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都应该重视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缺乏工伤保障的问题。


进展 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好消息是,新业态从业者的工伤保障问题已经得到官方的关注。早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多名政协委员建议,要重视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缺失的问题。对此,人社部在答复中表示,将适时启动《工伤保险条例》的再次修订工作,把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当中。

2020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有多地开始了探索。

例如,2019年10月,江西省九江市推出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险制度,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参保,年缴费每人180元,人人都可“买得起”。2020年11月下旬,浙江省出台《关于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的指导意见》,新业态从业人员可以按规定先行参加工伤保险。发挥用工主体作用的平台可以为新业态从业人员以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平台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平台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把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转由商业保险承担。

业内专家认为,种种情况表明,国家有望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新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代丽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B1x6GQrg83UG1DHD-eTwg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