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LOGO

义助残弱 仁德所尚 社会公益 贤能多为

【义联荣誉】黄乐平作品获市司法局征文比赛一等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2014/1/20
分享到:

在北京市司法局发起的“我与法律援助”征文比赛活动中,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律师执笔的《风雨义助维权路 不移法援赤子心》荣获大赛一等奖。下附获奖全文:

 

 

 

风雨义助维权路 不移法援赤子心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 黄乐平

 

2010年8月20日,我正在回家的路上,接到河南籍农民工张先法的爱人刘忠琴的电话,电话中她告诉我,她女儿考上大学了,考的是我老家的大学,上的是湖南商学院广告设计系。末了,还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给我打电话,“俺就是跟您说一声。”听着电话那头激动的声音,一阵欣慰和感慨涌上心头,我的思绪回到了五年前,回到了我法律援助生涯的开始。

 

风雨维权路上的成长

(一)初遇张先法

2005年3月16日,河南藉农民工张先法经人介绍到某建筑工地干活,上岗仅半小时,因为意外头部摔成重伤,不省人事。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相互推脱责任,谁都不愿为这起事故负责。在各方推脱的延误下,张先法病情急剧加重,最终造成颅脑重度伤残、全身瘫痪的结果。张先法的家庭原本就贫困不堪,他妻子刘忠琴变卖了所有家产,还四处举债,却依然无法改变张先法重度伤残的事实。家庭一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此时责任单位却仍在相互推卸责任,不再支出任何费用。原先张先法家属找的代理律师也在关键的时刻退出了案件代理后,张先法一家陷入了救治维权的双重绝境。

万般无奈之下,张先法的家属只好到处寻找律师,但四处求助四处碰壁。机缘巧合,他们通过一个记者找到了我,而我之前也恰好听说他们的故事,很同情张先法一家的遭遇。就这样,2005年6月29日,我和张先法的家人在当时的办公地点,我家,第一次见面。

 

(二)艰难的第一次

在全面了解案件情况后,我发现张先法的家属除了一张报道张先法事故的报纸、诊断证明书和几张车票以外,没有任何证据。当时的我刚做专职律师不足三月,对案件还是充满忧虑。时间紧迫,缺乏证据,加上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的特殊性,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败诉。但想到张先法一家的困境,看到他的家人无助而渴望的眼神,我还是决定担任他们的代理律师。

张先法一案是我律师职业生涯刚起步的第一场挑战,但没有想到此案的艰辛比我预想要难得多。案件受理初始,责任单位拒绝赔偿,协商解决已不可能。此时确定张先法是请求工伤赔偿还是请求人身损害赔偿就是一场亟须智慧和策略的抉择。最终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后,确定两条路齐头并举的策略:一方面是尽快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认定工伤,那就不存在张先法的责任问题,责任单位要承担全部工伤赔偿责任,张因为工伤属于“无责任补偿”,后续的赔偿也很好计算。另一方面是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虽然张先法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但是程序要更为简化。

虽然确定了维权策略,但却经历重重坎坷。从收集证据到立案申请,从开庭辩论到案件执行,张先法一案的维权过程几乎处处碰壁。为了给此案收集足够的证据,我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在各个有关单位中周旋、求证;为了能让张先法的诉求有足够的法律依据的支持,我几乎翻烂了所有的相关法律条文和书籍。就这样,遭到拒绝时绝不放弃,遇到难题努力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奔走,所有的信念都只为了能够帮助这一家人渡过难关,获得公正的裁决。

最后经过三年半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张先法获得80万的高额赔偿。当张先法的妻子跪倒在我面前说感谢的时候,我的眼泪也夺眶欲出。这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地让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重获希望的感觉,这种信念终得验证、艰辛终得成果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三)风雨中的坚守与成长

张先法案是我从事律师工作代理的第一个工伤案件、第一个法律援助案件、时间跨度最大的案件(历时三年半)、累计投入工作量最多的案件(共计80个工作日)、外出次数最多的案件(总计128次)。正是这个第一次,让我用自己的努力真正地帮助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通过法律的专业知识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让我更加明确法律援助的价值和意义;正是这个第一次,让我愈发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我相信正义、相信法律;也正是这个第一次,让我每每遭遇困境,就想起张先法家人无助渴望的眼神,我坚信只要保持信念,不怕劳苦、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突破一切险阻,获取胜利。

对法律维权的满腔热血、对法律援助的坚定信心,对正义、法律的崇敬与向往,让我与志同道合的同仁合作创立了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自2007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义联团队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处于困境中的工伤农民工和其他弱势的劳动者们提供最好的无偿公益法律服务。像张先法一样的案子还有很多,比如义联团队集体出击,攻克维稳维权并重的房山群体职业病案;不畏强暴,全力打击黑企业,帮助农民工获赔偿的单位伪造证据案;国内首例法律援助律师成功调解的群体性争议案件等等。每一个案件,都凝结着义联律师的勇气、信念与情怀;每一个案件,都有挫折中的辛酸与无奈,也有苦尽甘来的收获与感动。

让我欣慰的是义联团队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都在不断成长成熟。5年,20873个热线电话,4041件法律援助案件,18764人次的接待咨询,36本专著,10万字的调研报告,数百条立法建议,一个民间公益法律机构经历风雨,逐渐成长。6年,从3个人到30个人,从十几平方米的工棚起步到建立五个部门,从请不起大学生志愿者到引进海归博士,从一条热线到建立民间智库雏形,一个公益团队经历了初创的艰辛,愈加坚定地前行。7年,从工伤复健中开设维权网站到创建国内第一家专业化民间劳动法律援助机构,从在三只讲台讲授工伤维权之重到全程参与一部法律的修法进程。为弱势劳工排忧解难、用希望点燃希望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

正如半月谈张正宪副总编所说:“公益的生命是践行,是一种正义的行走。”义联人坚信法律援助并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个播撒希望、播撒阳光的历程,是一段汲取能量、升华生命的旅途;义联人坚信公益法律援助能焕发一种蓬勃的生机,能集聚一种强大的力量;义联团队正是在这种无法贬抑的能量的支持和指引下,不断前行……

 

不分你我   共助弱势劳工圆梦

曾经一个记者采访我,问义联人的理想是什么,我说:“什么时候我们义联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的律师都失业了,离我们的理想就近了。” 在法律援助的事业发展中,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们和当事人的理想和目标紧密联系着,为弱势劳工排忧解难,重燃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希望,也是我们想要获得的终极目标。 在各个法律援助案件的积累中,在义联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亲历了典型劳动纠纷处理的艰难曲折、劳动权利现状和维权遭遇、中国最贫弱劳动群体的艰辛和坚持。但令人鼓舞的是,多起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有律师的努力和智慧,也有来自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媒体部门的关注和协助,更有法律援助的强大支持,这些积极的力量在这一起起案件的台前幕后共同推动正义的实现,护卫贫弱劳动群体获得应有的权利,重树生活的信心,为圆一个“愿天下劳工俱欢颜”的梦。

党和国家对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期待。2003年,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法律援助条例》,为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十年来,作为法律援助一线工作者深切感受各级领导机关对民间法律援助事业的积极推动。司法部对法律援助工作确立的做大、做优、做强的指导方针以及各项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完善法律服务便民措施的工作为我们民间法律援助发展机构的运行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明确了发展方向。让我们确立了坚持服务为民,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校服务;坚持调解优先,努力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注重实务与研究相结合,积极参与普法、立法工作;树立质量意识,建立案件质量评价体系的工作思路。在不断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同时,也为民间法律援助力量的凝聚和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维权之路不再是点滴之力、个人所为。我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支持下、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下、在法律援助事业同仁们的努力奋斗下,法律援助事业的蓬勃发展势必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让更多的弱势劳工及其他弱势群体圆了自己的中国梦,为天下社稷呈现一个和谐法治、天下大同的图景。

 

 

本图文系义联原创,版权归原作者及义联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谢越)

 

©2020 YiLian Labor.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159号 京ICP备13031719号-3

法律援助热线:010-82357827 邮箱:yilianlabor@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座806室 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