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午报】法律诊所 公益活动 义联助农民工少走弯路
年末将至,网上一则“让回家之旅更有意义”的帖子,被众多网友转载。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帖子正是源于清华大学劳动者权益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的一个提议,在去年年末的一场法律宣传活动中,“法律诊所”项目工作人员与多名法律专家一起,为农民工讨薪支招,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
开设法律诊所传授讨薪技巧
陈建民: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诊所负责人
我们的劳动者权益法律诊所,主要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法律诊所”依托清华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至今已开设13年了。早在2001年,我们就与朝阳区总工会和劳动午报社一起,为农民工讨薪。2009年,我们又和义联律师共建了法律诊所实践基地。
司徒欣逸: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法律诊所志愿者
我去年9月选修了陈建民老师的法律诊所课程,之后,通过承办真实案件,掌握了许多实用技能。一个学期里,陈老师每周都会向我们讲授劳动法的实践技巧。我们还分成8个小组,在陈老师和义联律师的指导下,经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帮助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和其他待遇。这次法律宣传活动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将利用寒假,继续为农民工提供劳动法律咨询和援助。
朱智丹: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法律诊所志愿者
很荣幸参与本次活动,我觉得这次活动的主要意义有两点:一是把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另外,帮农民工讨薪,是在用自己的知识回馈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唤醒农民工维权意识尤为重要
陈琼: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项目专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唤醒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依靠自身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微笑,首先和他们聊一聊,拉近距离赢得信任。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
陈建民:我觉得,教育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每个人都有能力教育别人,并且受到别人的教育。与劳动者之间的交流就是一个互相教育的过程,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你也会对社会加深了解。付出爱心,收获感激。
告知求援途径让讨薪者少走弯路
黄志民: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
为外来务工人员讨薪,这是个改变别人的过程。但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可能体会到,最终改变的是自己。同学们在关注学业的同时,更应利用一些时间关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样,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拥有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而且,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更应该用心感悟法治的力量,给农民工传递信心,自己也会对法律更有信心。
黄乐平: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每个人都有权利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学们的微小帮助可能给农民工朋友带来很大的希望。当然,同学们也要量力而行,即使没有能力提供直接的帮助,也可以告诉他们寻求援助的渠道,让他们少走弯路。
原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ldwb/2014_01/08/GR1101.htm
(编辑:谢越)
- 上一条文章: 【民生周刊】义联助驾校农民工走过艰难维权路
- 下一条文章: 【观察者】黄乐平:工伤先行支付贵在落实